一、衛生改革形勢的要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指出:“以社會化為方向,積極推動有條件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不影響保密和安全的前提下,將現有的信息、咨詢機構、內部服務設施和交通運輸工具向社會開放,開展有償服務,并創造條件使其與原單位脫鉤,自主經營,獨立核算。同時,鼓勵社會服務組織承攬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后勤服務、退休人員管理和其他事務性工作,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閉式自我服務體系,使上述工作逐步實現社會化。”這就提出了中國企事業后勤面臨的一個共同改革的課題:后勤服務社會化。
后勤服務社會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后勤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醫院作為以醫療、科研、教學為主要工作內容的傳統意義上的事業單位,后勤保障工作一直占據著較為重要的位置。隨著改革的深入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醫院后勤服務必須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就是后勤服務社會化。
實現醫院后勤服務社會化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后勤服務社會化涉及到后勤服務供應體制和后勤組織體制及管理體制。改革應為兩方面:
一是體制創新。通過醫院后勤服務社會化、市場化以及把后勤服務單位分離出去,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統籌兼顧、社會協作、管理科學的、有利于充分利用后勤資源,使經濟力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后勤保障能力的現代保障制度。
二是后勤服務組織的主體化。學習、認同、匯入服務產業,逐步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和法人實體、市場主體。兩個方面的改革中,體制創新是基礎,后勤服務組織主體化是關鍵,必須對外開拓市場,對內完善機制,形成內外良性競爭的局面。
二、科技進步的需要
目前,我國不少醫院后勤實行了承包制,對基礎保障、專項服務和特殊服務諸如供水、供電、網絡、通訊、電梯、泥工、木工、煤氣、房屋維修、綠化和商賣等技術崗位實行承包,先后推出了設備維修、家電維修、房屋裝潢等經營項目,從深度和廣度上初步滿足后勤保障的需求。隨著醫院的建設發展,大批先進的、高科技大型設備的引進,信息網絡系統的形成,使醫院原有的后勤人員的知識水平、技術水平難以適應新的、高水平管理工作的需要。
因此,為適應醫療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醫院必須引進專業化水平較高的物業公司來承擔醫院各個技術崗位工作。運用現代管理科學和先進維修保養技術,運用高科技手段和經濟手段對醫院物業實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統一管理,為醫院提供可靠、高效、周到的服務,使物業服務管理發揮最大的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已經成為醫院后勤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三、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管理體制的改革是后勤實現社會化、專業化、企業化的重要保證。物業管理是醫院后勤改革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是專業化的企業通過市場用經濟手段進行社會化管理,逐步擺脫以往自建自管的分散管理體制,克服各自為政、多頭管理、互相扯皮、互相推諉的種種弊端,從而提高醫院后勤和整個城市管理的社會化程度。以充分發揮各類物業的綜合效益和整體功能,實現較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由于醫院后勤工作的生產性、物資性、服務性和易核算性,長期以來人們始終在考慮運用現代企業管理的模式來改革后勤管理。其核心是力求采用現代企業管理手段,使工作業績與人員待遇掛鉤為主要內容的管理運行機制。運用新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斷提高工作效率,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力圖摒棄計劃經濟時期留下的醫院后勤吃大鍋飯的種種弊端。
醫院物業管理,不管是誰來辦都必須采用與市場經濟接軌,受價值規律作用和支配、追求以最小成本生產優質的產品的新的企業運行機制。這種改革本身,為提高醫院后勤管理水平,促進醫院發展,提供了原動力,為醫院運行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