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環境面臨獨特的環境問題和壓力,沒有任何現成的模型或者理論可以適用。中國目前在環境保護上進行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礙,來自政府是否有能力為了保護公眾的利益而采取措施。
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承受五十多年前的環境污染代價,很多地方由于化工原料的堆積和滲透,使得開發起來很危險,并且成本昂貴。盡管如此,通過禁止某些化工原料的使用、制定限制標準以及提供透明可靠的化學物生產和廢氣信息,我們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在過去15年里,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幾乎增長了4倍,這一增長速度在全球是史無前例的。可以說,如同一塊未經探索的土地,高速增長的中國給全球環境和資源帶來的影響無人可預知。如果說,美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獲得的成效是因為其制度的變革,那么無疑,勻速、緩慢的增長更有利于解決環境問題,因為很多制度變革的步伐也是緩慢和逐步進行的。中國正在經歷的,包括成千上萬工業化工原料的使用,以及巨額資金的流入,都在放大潛在的環境風險。在這一點上,發達國家在歷史上,反倒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應對。處于一個全球人類對于環境的破壞能力史無前例的強大的時期,中國面臨的這種獨特的環境問題和壓力,沒有任何現成的模型或者理論可以適用。
伴隨著資源和勞動力的成本上漲,以及公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企業也在創新尋求資源的更高效利
用。即使在美國將污染產業轉移出去之前,我們觀察到國內的污染已經在下降。事實上,研究表明,在治理污染方面美國所取得的成果,更多的是來自國內的政策而非污染企業和產業的轉移。因此,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地區差異巨大的中國,確實有一段艱辛的道路要走。
針對環境污染事件的頻發,我想有幾個基本的因素可以應對,包括清晰的法律制定,界定涉及企業和個人的民事和刑事責任:獨立、完善的司法體系,以貫徹法律的執行;媒體自由的討論空間,以增大污染事件的傳播度:最后,就是對于公眾的教育普及。根本上來說,環境信息的開放流動是關鍵。